一名卖家向一名买家出售一种商品,由于信息不对称,买家不知道商品的真实价值,而卖家知道且能够根据商品的真实价值选择不同的定价策略。进一步地,买家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卖家生产商品的成本由真实价值和买家类型共同决定,因此卖家有动力去区分不同的买家。但在买家完全理性的情况下,卖家并不能有效地将高成本的买家有效地排除出去,因此无法实现理论上的最高利润。
我们注意到,如果买家是完全理性的,那么他总可以根据卖家的定价策略和实际给出的售价,通过贝叶斯更新得出商品价值的后验分布,并理性地决定买或者不买。由于卖家的定价策略的任意性,这种理性的买或不买的决定并不一定是单调的:比如说,也许存在高中低三个价格,当观察到高价时,商品的期望价值很高因此可以买,当观察到低价时,商品的期望价值较低但仍高于售价,因此也可以买,但在中间这个价格时,商品的期望价值反而低于售价因此不能买。
因此,为了让卖家实现有效排除并提高利润,Rubinstein进一步假设,高成本的买家受到“有限理性”的限制,只能采取“阈值策略”(Threshold Strategy):这类买家不能任意地根据售价决定买还是不买,而是只能选定一个“阈值”,在阈值以上总是做同一个决定,在阈值以下也总是做同一个决定。在这一前提下,卖家可以任意地接近理论上的最高利润,即高成本的买家几乎都被有效地排除了。
20世纪40年代,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详尽而深刻地指出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不现实之处,分析了它的两个致命弱点
(1)假定目前状况与未来变化具有必然的一致性;
(2)假定全部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和“策略”的可能结果都是已知的。而事实上这些都是不可能的。西蒙的分析结论使整个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西蒙指出传统经济理论假定了一种“经济人”。他们具有“经济”特征,具备所处环境的知识即使不是绝对完备,至少也相当丰富和透彻;他们还具有一个很有条理的、稳定的偏好体系,并拥有很强的计算能力,靠此能计算出在他们的备选行动方案中,哪个可以达到尺寸上的最高点。西蒙认为人们在决定过程中寻找的并非是“最大”或“最优”的标准,而只是“满意”的标准。
百度百科
维基百科
刘笋开始你的test